自从国家公布了三胎政策,不少爸妈就对这个政策感到“十动然拒”——
“虽然很想让孩子互相有个伴儿,但大人需要上班,精力有限,实在带不了啊!”
“现在‘鸡娃’的程度一年比一年强,别人家又是学区房,又是补习班的,我家孩子总不能只是养‘活’就可以了吧?”
“‘四脚吞金兽’名副其实,我们家一个都快养不起了,更何况是三个?!”
有一个网友的“总结”,说出了很多爸妈的心声——
听起来,这话没什么毛病。但教育好一个孩子,需要那么多钱吗?
N O.1
“养娃成本”难以承受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不管是腰缠万贯的富豪,还是每天“搬砖”的普通打工人,只要是给孩子花钱,做父母的都非常舍得。
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那真是“花起钱来眼都不带眨的”。
之前有位妈妈写了一篇《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曾火遍全网——
这位妈妈月薪3万,还有个挺能赚钱的老公,夫妻俩只有一个五年级的女儿。但当她计算出女儿一个暑假需要的教育支出时,还是感到了“压力山大”:
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
她和老公要上班,女儿独自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
200元一节的钢琴课,10节课一共2000元;
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
不算其他生活上的开销,这个暑假她花在女儿身上的钱,就已经高达35000元!
这位妈妈的文章一出,引起了许多人父母的共鸣。
现在,不少社交媒体不断在贩卖教育“焦虑”,很多爸妈被迫卷入了这场“教育军备竞赛”:学才艺、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学区房、想方设法送孩子读重点学校……
在他们看来,这些投入都是孩子成才的“标配”。别人有的,自家孩子却没有,那不是妥妥输在起跑线上吗?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养孩子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父母们的压力也随之水涨船高。
NO.2
养娃不能光“砸钱”
虽然家长们的心气很高,但这么砸钱,真能培养出一个出色的孩子吗?
邻居家有个小姑娘,3岁学英语、4岁学舞蹈、5岁学钢琴,6岁上学之后又加了奥数、游泳和日语(孩子的妈妈有亲戚在日本,所以想让孩子以后去日本留学)。
总之,在孩子教育方面,这对父母真的没少花钱。可结果呢?
孩子每日奔波于学校和各种补习之间,被各种课程侵占了所有时间和精力。渐渐地,孩子开始厌学,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连亲子关系都搞得很紧张……
人民日报曾提到过一个“家长层次论”——家长们被分为五个层次:
第 一层
给孩子花钱。哪怕父母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
第 二层
花时间陪孩子。这类家长很重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即使工作再忙,也会陪伴孩子学习、玩耍。
第三层
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这些爸妈不会盲目跟风,分散孩子的精力去学习与目标无关的东西。
第四层
提升和完善自己。父母不只是口头教育孩子,还会以身作则,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第五层
尊重孩子。在前四层的基础之上,这类父母会更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只要孩子喜欢、有天赋,父母就会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追寻梦想,成长为“好的自己”。
所以,“舍得花钱”只是对父母的低要求。真正决定孩子出色不出色的,是父母所采取的教育方式。
NO.3
好家庭才有好孩子
很多家长觉得,拼命买学区房让孩子上好学校、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就是给孩子的好教育。
但父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却被很多人忽视了。
孩子出生后,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来自家庭。而家庭和学校大的区别,就在于父母并不传授孩子文化知识,而是教孩子如何做人。
父母平时怎么说话办事,怎么与人相处,用什么态度生活学习……这些举动,都会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到孩子。
一个孩子的言谈举止,往往展现的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家风”。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三观、性格、品德的树立和影响,远远大于学校老师所传授的书本上的知识。
曾经有一篇报道,带给了我不少的启示:
49岁的母亲原梦园,为了鼓励儿子考研,干脆自己也一起报名备考。不但儿子考上了心仪的复旦大学研究生,她自己也被广西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录取了。
能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这是大众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原阿姨的儿子在7岁时,被查出患有多动症。据说当时孩子的注意力一分钟能分散98次,短时记忆力也只有3岁孩子的水平。
因为病情,阿姨儿子的学习成绩非常差,常常是班级倒数。但她并没有放弃,毅然辞职在家给儿子“陪读”——她给自己报了个会计班,每天母子俩一起学习,互相鼓励。
母亲的努力也带动了儿子的积极性,渐渐地,儿子的学习效果越来越好,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大学的同时,原阿姨也通过成人高考,把自己“送”进了复旦大学。
两年后,当得知儿子想考复旦研究生、却没有信心时,原阿姨再度“踏上征程”,也跟着报名备考,用自己的行动给儿子加油鼓劲。
母子俩双双考研“上岸”,成就了一段佳话……
我曾看过一句话:“我要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用言语去说教孩子。因为我知道孩子的行为不是被教导而成,而是被影响和模仿而成。”
面对孩子的不足,原阿姨并没有选择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是将自己当做儿子成长的“参照物”,既成为了孩子的榜样,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总担心给孩子的物质条件不够好、不够多,但往往忽视了他们对于沟通、陪伴的精神诉求。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家长也需要参与其中。
当你指责孩子贪玩、不好好学习时,不妨放下手机、关上电视,静下心来好好读几本书。
世界上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光靠花钱就想“砸”出出色的孩子,是肯定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