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被手机的闹钟吵醒,睁开眼,又是忙碌的一天。出门前,打开天气软件查看今天的温度,看是穿透气的跑鞋还是轻便的板鞋。到公司,打开手机、电脑,面对各种word、PPT等文档忙碌起来。中午,打开订餐APP,看看有什么特价午餐,叫个外卖。下班,来到菜场,对着摊位的二维码扫码付款。夜深了,躺在床上,打开网易新闻,看看今天发生了些什么。
这生活中一幕幕再日常不过的场景,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程序
我们已经习惯了一支手机“打天下”的生活:公交、地铁的扫码入闸、便利店的扫脸支付、出入小区的健康绿码,各种“人工智能”的客服电话,微信的语音转文字,无人快递仓库等等。
科技已经在不轻易之间,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享受这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同时,更多的家长也在思考着:如何让孩子在未来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甚至成为引领者。
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编程,倒不是为了以后能成为高科技的从业者,而是希望能够在时代背景下,不会成为那个被Alpha Go打败的棋手,而是成为全新一代的“后浪”。
01、那么,学习少儿编程会很难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像你打开微信,发送消息或是看朋友圈。少儿编程一直都是以孩子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主,并以趣味性的方式来教学。
02、那么,少儿编程到底是在学什么?
其实学龄前儿童学习编程,主要是在培养编程思维,亦称为计算思维。编程思维主要培养的能力有:构思能力、逻辑能力、抽象能力、观察识别能力、分解能力以及调试修正能力。
构思能力
让孩子先在脑中构思想要实现的作品效果,然后再动手操作来实现效果。
逻辑能力
培养孩子考虑事情的逻辑性和全面性,逐渐避免因遗漏某一种可能性造成的意外情况。
抽象能力
培养孩子学会忽略事物繁琐复杂的细节,找到关键的问题或重点。例如:地图就是展示世界的简化版本,为我们省略了不必要的细节。
观察识别能力
培养孩子发现一些“可以重复”的单元,利用计算机技术去整合。举个简单的例子,计算(1+5)+(1+5)+(1+5)+(1+5)相当于(1+5)×4,其中每一个(1+5)就是一个可重复的单元,或者说是一种模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模式并不都是显而易见的,有些模式是隐藏的,这些都考验孩子的观察力和识别力。
分解能力
培养孩子学会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拆解,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再逐一击破。使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调试修正的能力
在作品多次运行测试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对问题独立调试修正的能力。在这过程中还涉及到多种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比如抗挫折力、观察力、专注力等。
编程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运用的一种思考方式。没错,每个人都会用到,而且几乎可以用在任何地方。出行路线规划、理财投资选择、科学研究分析、天气预报预测,不论我们试图解决什么问题,运用编程思维都能帮助化繁为简,四两拨千斤。
03、那既然都是在培养编程思维,学龄前儿童是不是可以先学乐高或者机器人编程?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主要是看学习编程和学习乐高,分别会对哪些能力有所提高。
学习少儿编程
除了上面介绍的编程思维所培养的主要能力外,还会注重人机交互、艺术审美、主动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学乐高
主要注重空间结构(空间几何),机械结构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显而易见,学习少儿编程和学习乐高培养的能力侧重点有所不同。
同时,少儿编程和乐高又是相辅相成的。高阶别的乐高赛事圈中有这样一句话:7分靠结构,3分靠编程。再好的结构设计也需要优秀的编程程序来搭配,才能达到满分。因此,学习编程和乐高,并不是一件冲突的事情。最终,编程的学习能给孩子带来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是全面的。
同源同码少儿编程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编程思维的锻炼培养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创新、创造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甚至是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领导力、跨学科能力和主动沟通表达能力等等,这才是少儿编程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