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
便民小店规范有序回归生活
修鞋、理发、配钥匙、社区菜店……看上去普通的小摊小店,在城市生活中却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规范发展,既关乎经济,更关乎民生。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日前表示,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指导意见和建设指南,在全国确定两批共80个试点地区,指导推动试点工作加快落地。截至目前,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涉及商业网点28万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试点地区生活圈的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均衡,设施业态更加丰富,市场主体更加壮大,服务功能更加全面,居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据束珏婷介绍,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是保障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的重要载体。对此,商务部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重点完善社区消费的供给设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例如,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重点推动社区消费的场景创新。顺应消费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推动一刻钟消费服务圈、养老托育圈、休闲文化圈等各类服务功能更好融合,发展一批智慧商店等新业态,引导便利店、社区超市“一店多能”,拓展便民服务,推广网订店送、即时零售等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打造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重点培育社区消费的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综合服务型的商业中心、邻里中心,鼓励连锁企业门店进社区,支持开展社区促消费活动,激发市场活力。
“我住在嘉定区,虽然菜店、五金店、裁缝店、便民理发等基础功能的小店比较多,但感觉健身房、咖啡馆、美容院、电影院等有些匮乏。”在上海工作的李童告诉本报记者,近几年高品质社区服务的选择确实多了一些,希望便民生活圈能够更加成熟,更好满足年轻人追求精致生活的需要。
家住北京丰台的赵子龙是一名货拉拉司机。每天,他都会开着自己的金杯面包车,将大量新鲜蔬菜从新发地市场运往周边社区的菜店和餐厅。“这几年更多人希望在家门口买到菜、吃美食,对送货上门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我的接单量一直在稳步增长。”赵子龙对本报记者说,为了抢抓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机遇,货拉拉等平台也在不断优化服务,为越来越多的司机参与社区配送提供便利。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增强了城市发展活力,构筑了多样化生活场景,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休闲娱乐需求,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丰富了城市的生活体验。同时,相关试点还通过扶植新经济、吸纳新业态、建构新模式,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张文忠建议,接下来的便民生活圈建设,一方面应进一步与城市特色街区建设相结合,推进街区环境美化、设施更新提质、服务设施完善等;另一方面要注重持续提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特别是聚焦“一老一少”,在购物、餐饮、托幼、养老、家政、教育、医疗等领域做好文章。
“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试点基础上开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更好惠及百姓生活。”束珏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