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21年4月6日晚,北大国发院举办朗润格政第150期暨国发院EMBA论坛第50期。论坛由北大国发院智库,北大国发院EMBA中心主办,北大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北大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尖峰计划协办。论坛聚焦小微企业的困境并研讨应对之策,由北大讲席教授、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北大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波发布了由北大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与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完成的《中国小微经营者2021年季度报告暨中国小微经营者信心指数报告》。以下内容根据张晓波教授现场演讲整理而成。
小微经营者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对带动就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许多大的企业是由小微经营者发展而来。由于数据缺乏,我们对这个群体知之甚少。我们发起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OSOME)的初心就是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和面临的主要挑战。
今天,我代表研究团队——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蚂蚁集团研究院和网商银行,发布《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2021年一季度报告暨2021年二季度中国小微经营信心指数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调查的背景和样本基本情况
小生经营者的经营状况和主要挑战
线上经营和数字化转型
纾困政策落地情况、信心指数。
一、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的基本情况
我国有近亿家个体经营户,其实际贡献的就业岗位约为2.3亿个,约占总就业人口的30%,是就业的蓄水池。从营业收入占比角度来看,个体经营户的营业额大约占到201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但这在以往的统计数据或企业调查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甚至被完全忽略,导致我们对这个群体知之甚少。
自2020年三季度开始,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每季度启动一次,目前已连续完成了三个季度的调查。
2021年一季度,我们继续通过线上调查平台对使用支付宝扫码收付款服务的活跃小微经营者随机发放了调查问卷,经过近两周的投放,共回收有效答卷10923份。问卷设计特别借鉴并延续了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问卷的部分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小微经营者基本信息,包括所属行业、成立时长、雇员人数、营业收入等;
2、 小微经营者疫情之后的恢复情况;
3、 经营情况,包括营收、利润和经营压力等;
4、 融资情况,包括融资目的和需求、融资渠道和成本、融资困难和瓶颈等;
5、 对未来三个月经营情况(市场需求、产量、营业收入、经营成本)、雇员扩张情况、融资需求的预期。
2021年一季度的调研样本与上两个季度的样本在基本特征上高度相似。调查覆盖了大量个体经营户,占样本总数的88%。按照注册性质和小微经营者规模划分,工商注册的个体户占样本的50.9%,未工商注册的个体户占37.1%,公司制企业占12.0%。样本中绝大部分的小微经营者集中在服务业(83.3%),少量在建筑业和制造业(10.1%)及农林牧副渔业(6.6%)。
活跃的小微经营者平均创造就业岗位约 5.9 个,充分体现其作为吸纳就业主力军的角色,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和中坚力量,同时因其规模而具有特殊的脆弱性。
二、最新调查的主要发现
较疫情前相比,经营恢复程度在提高
小微经营者的经营状况继续突显了“糊口型”特质。从202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来看,51%的小微经营者营业收入不超过2.5万元,即每月的营业收入不超过8333元;28%的小微经营者季度净利润为负;19%盈亏勉强平衡。
小微经营者运营形式和营收来源以线下为主,54%的小微经营者完全依赖线下营收;另外46%的小微经营者虽然有线上经营,但其中只有37%的小微经营者有线上营收,且营收占比不超过总营收的二分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一季度小微经营状况较疫情前(2019 年)同期的恢复比例有较大幅度提升,已从上两个季度的33.9%和34.8%跃升为43.8%,回暖迹象明显。
现金流维持时间不足三个月的小微经营者增加
针对现金流可以维持的时间,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可以维持1个月、1-3个月、4-6个月或6个月以上”的几个选项。2021年一季度调查结果显示,30%的小微经营者其现金流可以维持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44%不超过3个月,即共计74%的小微经营者其现金流可以维持的时间不足3个月,这一比例较上一季度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小微经营者的现金流依然紧张,其生存状况仍旧艰难。
主要经营压力:成本上升和需求不足
市场需求不足和成本压力仍是小微经营者的痛点。与上一季度不同,困扰小微经营者的最主要因素由市场需求疲弱转变为经营成本的压力。这一季度,近50%的小微经营者认为需求不足是经营中的最大压力,而在上两个季度这一比例为60%左右。
各行业的成本压力主要集中在原材料成本(29.3%)、租金成本(22.5%)和雇工成本(18.3%)方面,其中原材料成本上升造成的经营压力增加。分行业看,消费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和建筑加工制造业中分别有30.2%、27.9%和39.8%小微经营者表示成本压力集中在原材料成本,但商务服务业中20.5%的小微经营者表示成本压力主要源于雇工成本。
线上融资成为占比最高的融资渠道
就小微经营者主要的融资渠道而言,整体分布与上一季度相似,但以线上方式提出贷款申请的比例有所提升,从上一季度的 19.1%增长至本季度的20.9%,超过向亲朋好友借款的比例(19.1%),成为占比最高的融资渠道。以通过传统银行申请个人消费贷或使用信用卡的方式融资的占比在本季度有小幅下滑,从2020年四季度的20.0%下降至19.1%。
就贷款利率而言,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获得的贷款利率都有下降趋势,前者从2020年四季度的7.8%降低到2021年一季度的7.4%,后者从6.1%降到5.9%,体现出针对小微经营者群体的免息、低息贷款政策在发挥有效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小微经营者从熟人处获得的借贷具有利率低的优势,平均利率为3.2%,且这当中有近一半(49.21%)的借款为免息。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很多是“礼尚往来”,互相不收利息。
线上销售占总营业额比例呈下降趋势
调查发现,新运营的小微经营者中,有线上经营的比例比运营时间久的要高。2010年以前开始运营的小微经营者中,有线上经营的比例为26.8%,而在2021年第一季度新运营的小微经营者,其线上经营的比例已达59.4%。
疫情催生了更高比例的线上小微经营者。我们将样本分为在去年四季度有疫情的省份和其它省份两部分,结果显示疫情省份线上经营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是,所有小微经营者线上销售占总营业额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可能与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线下消费和实体店营业恢复情况较好有关。
四种政策覆盖率下降2个百分点
针对小微经营者的纾困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支持、金融支持、成本减免和稳岗就业四种。较上两个季度,上述四种政策覆盖率均下降了约2个百分点。一方面,这可能与国家逐渐退出一些疫情专项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仅凭上述信息并不能对相关政策进行全面评价,但可以提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在提高政策的宣传与落实以及增强个人和经营的获得感方面亟需努力。
纾困政策的效果存在很大异质性。普惠性的减税政策相对覆盖率最高,但大部分政策尚未普及到长尾小微经营者。小微经营者规模越小,对政策支持的获得感也越低。
分行业看,商务服务业等扶持政策的覆盖率最高,如金融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业的政策覆盖率为67.9%。但居民消费服务业扶持政策的覆盖情况较差,特别是美容美发、理疗保健业中享受到扶持政策的小微经营者仅为28.9%。
分城市看,纾困政策在一二线的覆盖情况明显好于二线以下城市及地区。分企业规模看,公司制企业享受到政策支持的更多,而规模越小的小微经营者所受的政策覆盖率也越低。
从各种政策间横向比较来看,普惠性的“税收减免”政策在各规模经营者中的覆盖面较广,而“稳岗稳就业”政策覆盖率较低。特别是对个体户而言,由于很多个体户是夫妻店,其雇工很少甚至没有雇工,“稳岗稳就业”等政策对其就并不适用。
“就地过年”政策对于小微经营者的影响总体上弊大于利
“就地过年”政策是各地政府为减轻疫情传播而在春节期间采取的一项政策。一方面,一些报道发现“就地过年”政策对有效缓解春节后的用工荒、促进复工复产,特别是对工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些有关正面作用的发现主要集中讨论的是较大规模的企业,已有研究关于该政策对小微经营者的影响则极为有限。
调查发现,小微经营者中居民生活服务业受“就地过年”政策的负面影响比商业服务业要大,三线城市及以下地区受影响比一二线城市要大。此外,夫妻店甚至雇员在20个人以下的小微经营者认为该政策弊大于利;而只有雇员规模更大的经营者认为该政策利大于弊,帮助他们较快恢复了生产。
对二季度的信心指数总体趋于乐观
我们调查了小微经营者对市场需求、产量(业务量)、营业收入、运营成本和雇员人数的信息指数,将50%定为荣枯线,超过50%表示预期乐观,低于50%则表示预期悲观。结果显示, 较 2021 年一季度,小微经营者对2021年二季度的信心指数总体趋于乐观,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产量以及营业收入方面。就业信心指数接近荣枯线,表示小微经营者没有扩大招工规模的预期。对营业成本的信心指数持续走低,本季度为39.9%。
分经营者类别来看,对市场需求、产量、营业收入的预期,公司制企业比个体户乐观;对就业的预期,公司制企业非常乐观,有很强的扩充雇员人数的愿望,而个体户则预期雇员规模会下降;对运营成本的预期,三类经营者都认为运营成本会上升,其中公司制企业最为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