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国窖1573的邂逅,缘于那场意义非凡的“红旗杯”班组长大赛。
“如果这些微生物菌有灵,如果我们天天享受着美酒的人们懂得感恩,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微生物精灵啊!国人酿酒讲‘人神共酿’,而这‘酒神’其实并不是仪狄,不是杜康,而是这些我们甚至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微生物菌啊!”刘淼董事长感叹道。“正如方心芳院士所言‘谁要是把泸州老窖老窖池里的微生物研究清楚了,谁就可以得诺贝尔微生物学奖’。”刘淼董事长侃侃而谈。
从此以后,这里四百多年来的酿酒工作便从未中断,是我国建造最早、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最大规模的原生态的老窖池群,也是我国唯一与都江堰并存于世的“活文物”。天下第一“老窖”当之无愧。
“好酒是什么?从人始,止于人,靠的是酿酒人技艺的代代传承,靠的是匠心与情怀、道德与责任的完美谛合”。刘淼董事长一边走,一边说,“中国酒业协会宋书玉理事长认为,中国传统酿酒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是几千年来多少先贤以聪明智慧顺应自然,与酿酒微生态合作的结晶,是天人合一中华哲学的完美体现”。
技艺可以传承,工匠精神永恒。四百多年来,王朝更替,世事变迁,多少风流人物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而唯有舒承宗以工匠精神铸就的精湛技艺流传于世,并在不断传承中发扬光大,熠熠生辉。
车间里,工人们忙而不乱。他们遵循着古老的酿造工艺,秉持酿酒人的匠心与情怀——简单事情重复做,重复事情用心做,不偷工减料,不急于求成,用匠心传承着匠心,精心打造着每一个细致环节,用行动践行着“炮制虽繁必不敢减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林锋总经理也不时插话,“国窖1573采用的是传统的固态发酵工艺,酿造过程十分独特。首先,精选川南糯红高粱与泸州软质小麦为原料。高粱必须籽粒饱满,利于糊化与出酒;小麦则用于制曲。制曲时,将小麦粉碎拌料、成型培养后储存备用。接着,把母糟从窖池中起出,与高粱、糠壳、大曲按比例混合后上甑蒸酒蒸粮。蒸馏时分段摘酒,保留优质酒液,分质并坛,分级贮存。而后糟醅入窖发酵,又在古老的国宝窖池中历经长时间发酵。新酒再经陶坛洞藏陈酿,经过时间的沉淀,使酒体充分老熟,最终经盘勾调味,方得国窖 1573 成品”。
酒越陈,越香醇;人越勤,越进步,这是酿酒人亘古不变的准则。质量之魂,存于匠心。
微风吹拂,酒香浓郁。在刘淼董事长声情并茂的介绍中,我们用心感受着国窖的厚重历史和酿制的匠心。工艺复杂而又精妙,从原料到成品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工艺标准和操作规范,无不彰显着工匠精神。在蒸馏摘酒时,酿酒师们凭着敏锐的感官和丰富的经验,精准地把握蒸馏的温度、时间和火候,严格地按照 “看花摘酒”方法,选取优质的酒液。在粮糟入窖时,精确控制糟醅的湿度、温度、酸度等参数,确保发酵顺利进行。
“发酵和陈酿是国窖 1573 酿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长时间耐心的等待与呵护,让糟醅在窖池中充分发酵,耐心地等待着酒液的老熟,如同细心地呵护自己的孩子从懵懂学语到少年长成”。美女工会主席熊娉婷不失时机补充:“与此同时,国窖人又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对酿造工艺进行改进和优化。当那一瓶瓶国窖 1573 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它已不再仅仅是酒,而是一部凝聚着历史、文化与技艺的传奇之书,每一滴都散发着岁月的醇香,闪耀着工匠精神,诉说着泸州老窖的品质故事。”
在熊娉婷极具深情话语中,我们得知国窖向来注重工匠精神的传承。为了保证品质,他们不仅建立了严格的技艺传承体系,还分外注重工匠人才的培育,拥有众多杰出的酿酒大师和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有 2 位,中国酿酒大师就有5 位,2 位中国评酒大师,30 余名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等,在行业中首屈一指。
同时,公司长期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工匠人才培养,自2011年开始,就开始举办“怀玉杯” 酿酒技能大赛等活动,为酿酒师们提供了交流和切磋技艺的平台,激励着年轻一代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师徒传承,让老一辈酿酒师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学徒,确保工匠精神代代相传。该大赛自2011年开赛,到2024年已经是第 13 届。今年3月,以“匠心传浓脉,荣耀 700 年”为主题的比赛在持续451年酿造生香的1573国宝窖池群内精彩上演。大赛采用攻擂与守擂的形式,参赛选手围绕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的核心技能展开比拼,集中展现了泸州老窖的非遗文化、名酒文化,用行动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奠基者,从20世纪 50 年代起,泸州老窖就通过编写专业教科书、举办酿酒技术培训班,把数百年积累的酿酒技艺向全国白酒行业分享、推广,助力浓香白酒品类不断壮大,为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将技艺编印成书,广为传播。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境界。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历来就有技艺秘不外传的陈规陋习,即便在一个家庭内部,都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国窖不仅办班教技术,而且还翻印成书,广泛传播,丝毫不怕同行将技艺学了去。我想,这种开放的理念,或许正是老窖被誉为国窖的重要原由之一。
人们常说“好山好水酿好酒”,山好水好是缘起,是先决条件,“文脉”则赋予了美酒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对于酿一瓶好酒来说,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代代相传的技艺和优秀的匠人,以及丰富的,代代繁衍富集的酿酒微生物群落。泸州老窖自公元1324年第一代传承人郭怀玉传承至今,已历24代,从早期“父传子”到如今的“师带徒”,如同家族血脉一般,基因赓续,代代相传。国宝窖池这些有益微生物菌群,自公元1573年以来,至今450余年持续不间断,不断繁衍迭代,静默生香。这些肉眼看不见赓续和传承,却是酿造好酒的最核心力量,也是“川酒浓香”的奥秘和灵魂所在。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这种工匠技艺的“血脉”传承,不正是在代代繁衍富集的酿酒微生物群落。
这也难怪,在后来8月下旬于长春举办的全国首届“红旗杯”班组长大赛决赛中,泸州老窖职工在参与100万班组长选出的400名精英会师决赛中,勇夺轻工赛道第一名,泸州老窖公司也荣获最佳组织单位奖。
作为一个长期研究工匠精神的研究者,国窖1573以奇特的方式给我上了一课。所谓的工匠精神,既要精益求精对技艺进行研究,更要以开放包容之态,从不敝帚自珍,让技艺广更为广泛的流传,更多地造福于人类。
走出景区大门,醇美的酒风令人沉醉,我不由再次回望。醉美泸州越千年,岁月醇香解千愁。泸州老窖是美酒,更是文化,是信仰。它见证泸州的过往和现在,更承载着世代泸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匠之大者,传承千古;国之大匠,利国利民。(作者:苗勇,四川省总工会副主席,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