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1.25亿,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8.89%,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均有增加。纵观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民族结构存在如下新特征。
一是,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稳定上升。1953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为353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06%;2000年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过亿,增至1.06亿,比重也随之升为8.41%;进入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与比重仍然保持增势,2020年人口数量增至1.25亿,比重升至8.89%。
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人口变动相比较,1953-2020年67年间,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基数小但增长快,人口总量扩大2.57倍;汉族人口基数大但增长慢,人口总数扩大1.35倍,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幅比汉族人口增幅高90%。
二是,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加快。2010-2020年的十年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从1.14亿增加到1.25亿,年均增长率为0.98%,同期的总人口和汉族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3%和0.48%,少数民族人口年均增长速度比汉族人口年均增速快1倍以上,也显著快于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
考察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实现低生育率水平之前,从人口自发增长到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时代,汉族人口经历人口增长速度先升后降的过程,少数民族人口则经历了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因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少数民族人口的实施时间晚于汉族,政策规定宽松于汉族,政策执行力度弱于汉族。少数民族人口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改善,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1982-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年均增长率一度达到3.80%的超快速度,是同期汉族人口年均增长速度的约3倍。
在全国步入稳定的低生育率水平后,汉族人口增长率稳步持续下降,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则表现为先降后升,但始终快于汉族人口增速。2010-2020年少数民族人口增速提高,不仅显著快于同期汉族人口增速,而且纵向比较也显著快于2000-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0.67%的年均增速。这主要源于少数民族生育意愿仍然较高,传统生育观念没有根本性改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庭、家族、宗族意识较重,大都有多生育的文化倾向和文化根基,生育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在存在多生育倾向的文化氛围中,当生育政策有所放松,少数民族生育意愿得以释放,家庭生育数量增加,人口增长速度提高。
三是,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同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差异显著。虽然七普公报没有公布不同少数民族的人口数据,但是从少数民族省区以及历史统计资料和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省区的人口变化和不同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化呈现显著的差异性。
第一,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省区人口增长速度普遍较快。和六普比较,七普时我国5个自治区和3个少数民族省份中,西藏、新疆、宁夏、贵州和广西五省区的总人口增加幅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人口总量增幅最大的是西藏、新疆和宁夏,分别为21.52%、18.50%和14.30%,高于全国平均值2.6-1.4倍,列居全国第1位、第4位和第6位。青海、云南和内蒙古的人口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值。各省区的总人口增加或减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如西藏和新疆的生育政策是全国各省自治区中最宽松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依然较高;另一方面是人口迁移流动,尤其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期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更加活跃。
第二,不同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差异巨大。朝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早实现低生育率水平的民族,它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几乎与全国人口同步达到生育率更替水平。生育率相对较高的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例,我国维吾尔族人口主要定居在新疆,2008-2018年期间,新疆总人口从2131万增加到2284万,年均增长率为0.69%,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从1295万增加到1498万,年均增长率为1.46%;维吾尔族人口从983万增加到1168万,年均增长率为1.72%。
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就业结构、收入水平、生活条件等均大幅度提升,生活方式、生育行为均发生巨大转变,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动。根据七普和历次人口普查反映的情况,少数民族人口、全国总人口和汉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持续放缓的大趋势下,三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基本呈现从分离到趋同的发展态势,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作者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